高三语文2009年高考复习总结
 双击自动滚屏 发布者: 发布时间:2010-4-5 阅读:17911

 

高三语文2009年高考复习总结

高三语文集备组   林美玲

 今年是福建课改后的第一年高考,课改理念注重知识的实际应用,所以我们在复习过程中应该在巩固基础知识的基础上,侧重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故要精心设计总复习各个阶段的教学内容,夯实基础知识,力求把每一个专题讲清讲透,并辅以练习测试巩固提高,对所涉及的语文考点进行梳理,同时适当补充和延伸。针对今年的总复习备考实际工作,为总结今年语文高考的得与失,高三集备组做如下总结:

一、文言文阅读

分析历年高考试题,我们就会发现,文言文的考查,无论是实词虚词、特殊句式、文句理解,还是翻译语段、默写名篇,无一不是源自于课内,几乎历年的考点设置,都可以从课本中找到相关联的知识点。可见,学好课本,巩固基础知识,是关键。这就势必要求我们在复习时一定要按照得法于课内,应用于课外的原则,充分落实好考试说明中要求的实词、虚词等知识点的用法。      

针对这种情况,需要加强对课本的复习。在高三上学期,师生共同逐篇复习课文,即复习必修一至必修五课本中的文言文单元。在课上复习时,要拎出要领,触类旁通,注意知识前后联系,总结规律,授之以渔。所以,这一复习过程中,一定要突出重点,做到每课有得,充分体现知识体系的连续性相关性和取法于课内、应用于课外的精神。只有如此,才能从量的积累达到质的飞跃,才能从浅表的熟识达到深层的理解进而从容的运用。复习之后则必须加强针对训练促进复习,学生通过做配套练习,来巩固复习成果。

演练高考,学以致用复习课本的目的,是为了得到得心应手迁移知识的运用能力。这种能力具备与否,或者说,能不能有效的发挥出来,最终体现在对试题的解答上。所以,面对高考,夯实基础之后,就需要解决学以致用的问题。高三下学期,在这方面做一下集中训练,以便使学生能够有效的把课本知识运用起来,游刃有余的去解决问题。这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把握文言文整体阅读策略

第一步:整体阅读。通读,浏览或跳读全文,大致了解文言选段的文体。如果是记叙文,要弄清何时何地何人何事,结果如何。这时切忌不要寄希望于一遍能读懂全文,片面纠缠于个别难懂的字句,而应该暂时放过它们,只在文中相应地方用圈点法进行标注便可。

第二步:善于借助,揣摩文意。首先要善于借助文段的题目,文段的注解和出处,加深对选段文意的理解;其次是要善于借助题干和选项,最关键是要利用好实词解释题和选择题最后一题的对文段内容的概括和分析题。因为这些都是选择题,选项中错误的只有一项,而且文意分析题中即使错的也是小问题。利用好了实词解释题,文中部分难懂的词语意思可以迎刃而解;利用好了文意分析题,就能够比较明确的了解全文内容。

第三步:重读课文。经过前面两个步骤,考生对文段内容已经能够理解七到八成,有了思考的方向,所以再读的时候,就能从更高层次上认知全文,同时也能对前两步出现的偏差做出纠正。如果碰到比较难的语段,还要反复通读,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篇,前后推敲,整体把握,调用各种手段,前后推导,走完解读过程。比如遇到个别难以判断意义的实词,就应该根据具体语境,联系上下文,运用字形分析法或对该词所在语句进行句法分析,从判断该词词性的角度来推断出它的准确意义。

二、做好文言文翻译题

1  把握文言文翻译原则:

1)、译文要做到”“ ”“ ,即准确无误,忠于原文,不随意增减内容和改变风格;,即文字顺,语意明确,行文规范;三是要做到,指文句流畅,具有文采,准确、鲜明、生动。

2)、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直译是指按原文逐字逐句对照翻译,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和表达方式。意译是指按原文的大意翻译,即允许在内容不走样的前提下,用合适的话和表达方式表示。这两种方法可以单用,也可以兼用,视原文情况而定。凡是遇到古今异义、词义通假、词序颠倒、句式特殊的句子,直译后语意不通顺,表达欠准确,则可练习上下文,适当用意译。

2  掌握文言文翻译的方法。翻译时,先要读懂原文,综合运用学过的古代汉语知识,理解词义,弄懂句意,理清层次,了解写法,掌握原文的概貌,还要了解原文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思想境遇。翻译时可采用"留、换、补、删、调、贯"六字法。语句翻译完成后,再回头检查一遍,看看有没有漏译,语句是否通顺。

 三、掌握必要的文言文应试策略

    高考试卷,不仅考查一个学生的学习能力,还考查学生的应试能力。因此,掌握必要的应试技巧,就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那么,在文言文中,有哪些答题技巧呢?
   
实词释义类题目答题技巧:1、从解题方法上看,最简单的莫过于将各个解释放入各自的具体语境中去贯通文意,解释准确而无滞碍之处者即为正确答案。2、如果设置选项的实词中有学生不熟悉的生僻词,那么对这个词的解释一般就是正确答案,它只不过是干扰项罢了;反之,如果设置选项的实词是常用词,题中给出的解答又正好与现代汉语的常见用法吻合,一般情况下,这类选项有可能就是错的。3、有的实词词意在文中根据自己对该词所掌握的用法无法正确解释,就应该考虑它的通假或活用情况。

虚词用法类题目答题技巧:1、掌握虚词的关键,是要熟记常用虚词的基本意义和主要用法。的考试说明中要求我们掌握的18个虚词的基本用法一定要记住。2、要牢记文言虚词的固定格式。如孰与”“然则”“奈何”“……之谓也等等。

性格表现题答题技巧:1、解答此题的基本思路:将几个例句逐句进行分析,筛选出符合题干要求的例句,然后再对照编组情况来判断正误。建议先找不能表现题干中要求的任务性格的选项,用排除法选择。2、要注意审题,例如如果题中问的是全都直接表现某某人热爱国家、不畏强敌的言行的一组是哪项,有些考生往往忽略直接言行这样的重要词语,造成所答非所问。

对文段内容的概括分析题答题技巧:1、注意区分作者观点态度所述事件所主,这是做此类题的大忌。2、要尊重原文,实事求是,不要主观臆断,不要随意拔高或降低作品的思想内容。3、有时作者的思想观点分散在全文各处,需要适当的概括综合,才能全面、准确的反映作者观点态度的全貌。遇到这种情况,切忌以偏概全,只见数目,不见森林。4、作者的观点态度有时表现得含蓄、曲折,这就要注意挖掘有关词语的隐含信息。

二、古诗鉴赏

学生在初高中阶段己接触过大量的古诗词,特别是通过对高中选修课程《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的学习,对诗歌鉴赏具有一定的能力。因此,在复习阶段,重点放在对鉴赏方法与答题技巧掌握方面。

对于古诗鉴赏部分,要掌握基本做题步骤,我在教学中用一、二、三、四、五“套”之法。即实际训练中注意五步解体法,第一步、看题目、作者、注释;第二步、解读诗词字面义;第三步、找出并悟意象;第四步、联想、想象,进入意境;第五步,明确问什么,套答题模式。做好了这五步就可进一步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表达技巧等;最后组织语言、恰当表述就能很好地完成此题的任务。下面具体说明之。
  。很多时候,读了题目,就可以了解诗歌的大意,如高考考过的贾岛的《题李凝幽居》,题目中的就是诗的一、二联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所写环境的特点的体现。而且,有时题目就是作品的眼睛,它往往能告诉我们诗歌的主题,内容及作者的感情。如《春夜喜雨》中的字表达出作者的喜悦心情。其次,从看作者来说涉及到知人论世的鉴赏方法,如果是陌生的作者其生平经历不会影响对作品的赏析,如果对赏析有影响会以注释的形式告诉我们,如果是熟悉的作者,我们须联系其生平经历,从而知人论世,解读作品思想内容及风格等等。再次,看注释,注释是鉴赏中最值得注意的内容,它往往是出题人给你的暗示。可介绍写作背景,暗示你本诗的思想内容;可介绍相关诗句,暗示你本诗的用典或其意境;可介绍作者,暗示你本诗的写作风格等等。一般来说这些注释与答案紧密相关。如08年安徽卷中注释里的是南宋军事要地“ 以忠义自任,曾率军抗元。兵败后隐居福建一带,后被元人胁迫至燕京,绝食而死。等词语成为答案关键,我们看一下高考参考答案,就可以发现它与这些注释的密切关系。从高考的趋势来看,非名家作品考查可能性的增大也让我们更加注意注释的作用。 
    
。解读诗词的字面义。这一步也很重要,要逐字逐句的看懂每句诗的字面义,包括弄清活用、明白用典、明确句式特点等。
   悟意象。

。再通过联想想象进入诗歌的意境。

意象是寄托诗人情感、构成诗歌意境的载体。如果要理解诗歌表达的情感,把握诗歌的表达技巧,那就必须先把握意象,参透诗的意境。在这里很多传统意象具有特定的意义,引导学生整理,可以快捷地解题。不同的意象构成不同的意境,但意境的内涵又超越意象。意境传递了整首诗的气氛,直接表达了诗人的情感。当然,在诗歌的鉴赏中还要帮助学生有适当的知识储备,了解常见体裁的特点,掌握基本的表达技巧,明确一般的风格流派等等。这些都是要让学生掌握,让学生掌握基本术语,要说行话,答题更专业。否则答题时就往往会出现心中有所思口中不能言笔下写不出的情况。
    
五、“套”。通过前面四步对诗歌内容、思想、形式有了一定的了解,接下来学生就要看题目,明确问什么,是欣赏意象,还是意境等等,然后套用诗歌鉴赏答题模式。我们在教学中把诗歌常考的模式分为六种,提供每一种模式的提问方式,提问变式及答题模式,明确每种提问方式答题步骤。训练时要求学生严格按照答题模式、答题步骤答题。

三、文化经典阅读

《论语》、《孟子》是记录先秦儒学思想家孔子和孟子的言行的书,这两部书不仅是中国古代的儒家经典,也是中国古代的文化经典。它们渊旨奥义,源远流长,让后人取资不尽,是古代典籍中的精华。

一、教学方法

(一)重视诵读

1、诵读的作用

所谓诵读是从字、词、句到段、篇,从文字到语音、语义,从表层到深沉含义,到潜在情味的全面感知。教师的任何讲解、分析都不能替代学生自己对课文的体验和感受。

第一、通过诵读正音识字,规范语言。只有通过反复诵读课文,才不至于读望天书,曲解文字词语涵义,才更有利于掌握大量文言实词虚词,为日后独立阅读文言文作准备。

第二、利用诵读识字背诵,积累名句名篇。这是学生提高语言素养重要手段,我们必须让学生花大力气去诵读,熟读成诵。

第三、借助诵读理解内容,培养语感。养成反复诵读,潜心揣摩以明达文意的习惯。

《论语》、《孟子》的语言各具特色,都适合学生诵读。从读入手,让学生在读中慢慢的感受文中所蕴涵的意义:一方面能培养学生的诵读能力,另一方面则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相信这样更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诵读的方法

第一、诵读的形式要灵活多变。一般来说,诵读方式可分为领读、齐读、分组读、分角色读、自读等形式,教学中应以自读为主,在学生读的过程中,老师可先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第二,重视教师范读。成功的范读,本身就是对学生诵读的指导。

(二)教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讲解时注重贴近生活,让学生明白儒学讲的就是关系到自己的事情,关系到自己家庭的事情,以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

   今年高考“文化经典阅读”题中重视实际联系,可见在教学过程中应关注时代,侧重发掘古典思想的现代价值,通过展示孔、孟思想在中华文化中的价值与影响,结合现代社会关注的价值观念,引发学生思考古典思想的现实意义,思考古典思想应如何经过现代思想的批判而重新得到辩证的肯定,思考从古典思想中获取人文力量的重要性。
(三)与必修课程的教学相结合。我在教学中,注重将《论语》和语文课本的内容结合起来。我有意识地从儒家思想的角度带领学生观照以前所学的传统篇目,使他们得到了全新的理解。

(四)注重学生语文基本能力的训练。我在上课时,还注重训练学生文言文断句、翻译、理解的能力。

1、训练学生文言文断句:通过一些例子进行训练。

例如: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注释】色难:色,脸色。难,不容易的意思。

2、翻译能力:要求学生能根据课下注释来翻译,并抽出一些典型句式进行课堂练习。通过高考总复习翻译专题训练,学生具有一定的翻译能力。

(五)调动学生思维,激发探讨热情。我尽量调动学生,让他们争辩、探讨。

例如: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也: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思考】案例:191954火烧赵家楼事件发生,万人诺诺,一士谔谔。只有梁漱溟一人持不同看法“必须对北大学生中的纵火犯提起公诉,然后在法庭上特赦;无公诉,不足以维持法治尊严,无特赦,不足以体恤学生的爱国热情。

分析:你觉得火烧赵家楼的学生是不是属于“君子之过“?梁漱溟的意见呢?

二、高考复习方法

本试题注重对文化经典阅读材料内容的理解。要求能够从阅读材料中筛选出作者自己的看法,并进行分析和概括。不要求翻译。对古代文化经典阅读材料内容的理解,用单项选择题的方式考查;对作者观点态度的分析、概括和评价,用简答题的方式考查。

(一)了解《论语》、《孟子》的基本思想。

《论语》的基本思想:1仁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2、孔子主张3、在教育方面提出有教无类思想。
《孟子》的基本思想:1、仁政学说。2、民本思想。3、性善论。4、义利观。5、与民同乐。。
这方面的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已掌握,到复习时可简单化。学生可阅读高考配套复习材料,加以巩固。
(二)掌握答题方法
1、读懂选文的文字意思
这是解题的前提。试题虽然对翻译考查不做要求,但理解文意还是要对原文的字面意思有较为准确的把握,所以答题之前应简单地疏通一下原文,基本把握大意,否则易使之偏颇。对古代文化经典阅读材料内容的理解,用单项选择题的方式考查,其选择项具有提示和导读功能,帮助学生理解原文,降低了文化经典文本阅读的难度。因此对选择项要仔细阅读,有时可在选择项中发现矛盾之处,可用排除法。
2、结合两部经典的总体思想对选文进行分析概括。
(1)    试题选文体现的就是他们的基本思想观点。
例如:2007年福建省高考语文科考试说明
阅读下面文言文,按要求答题。 
孟子曰:“今之事君者月‘我能为君辟土地,充府库。’……由今之道,无变今之俗,虽与之天下,不能一朝居也。”
问:孟子在文中提出一个什么主张?(用自己的话回答) 
这题答案是 “孟子主张只有实行仁政,国家才能长治久安。”这个答案回答的
就是孟子的基本思想。对这类试题,只要将已掌握的要点答进去就可以得分。

(2)    试题选文体现的思想观点与全书的基本思想观点有密切联系。这就需要

学生把握好两方观点之间的联系进行作答。

(3)    试题选文体现的思想观点与全书的基本思想观点没有直接联系。

这时学生首先需要把全书的基本思想观点作为一个解题的引路者,启发自己的思路。其次,将全书的基本思想观点作为答案的检验,即所答的内容不能与基本思想观点相矛盾。

3、掌握主观题主要题型

1)、两部作品交叉阅读比较。

例如2009年泉州市普通高中毕业班质量检查语文试卷

阅读下面《论语》《孟子》选段,完成后面题目。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

孟子曰:“曾子养曾皙,必有酒肉;将彻,必请所与;问有余,必曰‘有’。曾皙死,曾元养曾子,必有酒肉;将彻,不请所与;问有余,曰‘亡矣’——将以复进也。此所谓养口体者也。若曾子,则可谓养志也。事亲若曾子者,可也。”(《孟子·离娄》)

问:如何做到“孝”?请结合上面的选文,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要做到“孝”,既要懂得“养”父母(“养口体”),让父母衣食无忧;更要懂得“敬”父母(“养志”),尊重、满足父母的意愿。
在做此类题型时,应找出两部作品的异同点。
2与现实相融合。
例如:福建省普通高中2009年毕业班单科质量检语文试题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问:结合上面的选段,联系实际,谈谈你对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这句话所表现的孔子思想的理解。                 
答案:孔子极力提倡“安贫乐道”,认为君子不应总是为自己的物质享受而奔波,更重要的是追求精神的完善。这在当前还有教育意义,现在物质比古人丰富了,但也不能过分追求物质享受。
    这里就把孔子的观点与我们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了,这也是一种考试的方向。

                    

四、现代文阅读

在这一部分的复习中我们主要落实这几个方面:

一、明确考纲要求

老师要明确考纲要求,学生也要心中有数,主要抓住这几点:筛选、整合、分析、归纳。

二、把握文体特征

明确文体特征,把握文体特点对于学生更好地解读文章有着指向性的影响。因此

在复习中我们反复强调文体特征,论述类文本主要特征: (1)议论性较强 。(2)观点鲜明。(3)材料涉及面广。大多涉及哲学、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教育学、历史学、文化学、语言学、文艺学、美学等学科。因此在解读论说类文章时,应先明确文章的观点。

三、牢记解题原则
1. 整体把握,以文解文。
一篇文章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理解文章必须放眼全文,整体把握,不可执其一端或断章取义而曲解文意。同时,一篇文章也是一个自足体,问题从文章中产生,答案也一定隐藏在文章中。因此解题时要时刻记住从文章本身去思考,去搜寻答案,以文解文,切不可主观臆断。
2. 读懂题目要求,明确答题角度。
好的设题,题干本身就会提示阅读区间、解题思路、答题角度,所以必须认真阅读题目,确定好思维角度,不能文不对题,答不对问。
3. 尽量从原文中抽取词句,组织答案。
前面说过,一篇文章本身是一个自足体,答案总是隐藏在文中并通过一些词、句表现出来,而且往往用文章本身的词句组织答案表述最准确。事实上,每年高考卷提供的参考答案,大多是用阅读材料中的词句拟定的。即使有一些题明确要求用自己的话回答,也是对材料中有关词句的组合。
四、掌握解题步骤
第一步,读文章,边读边概括每段内容。
我们要求边读边概括每段内容,划重点语句,以便对每段内容有个大致印象,从而大致了解全文内容、中心和结构层次,为后面的第二步做好准备。
善于抓住四种关键语句:①直接宣布新观点、新理论的句子。②阐述上述内容的正确性、合理性,体现论据的句子。③对上述内容进行肯定或否定评价的句子。④关键性语句,如各段的起始句、收束句、结论句、过渡句。
第二步,按顺序答题。
根据命题原则,拟题人总是先呈现涉及材料局部内容的题,后呈现需整体把握材料的题。
1、选择题:对照原文,咬文嚼字审选项 
2、对涉及材料局部内容的题,可采取以下解题步骤:
1)分析题目要求,明确答题角度。
2)确定有效阅读区间。(有第一遍阅读思考作基础,便能很快确定)
3)提取有关词句,组织答案。
   3、对于需整体把握阅读材料的题,应采取的解题步骤是:
1)分析题目要求,明确答题角度。
2)整体把握材料,明确材料中心,以此作为答题的基础和出发点。
这一步容易忽视,又比较重要。对于一篇文章来说,作者所选取的一切材料,所使用的一切手法和技巧,都是为文章中心服务的,都是为了更好地表达中心。所以,只要是针对全文设问,不管是从哪个角度设问,文章的中心都是答题的基础和出发点。
3)浏览全文,确定信息点,提取有关词句组织答案。
第三步,回读全文,检验答案的准确性。
伴随着对各题的解答,应该说,我们对阅读材料已有了相当的理解。这时可带着自己的理解回观全文,检验我们对相关问题的理解与原文是否有矛盾冲突之处,如果有,可就矛盾之处再次思考,以修正答案。
                        五、选做题部分
2009年福建高考语文首次有了选做题,这部分的阅读包括两种文章:文学类文本、散文类文本阅读,这一部分是学生比较薄弱的部分,针对具体情况我们在复习中主要落实这些方面:
一、明确考纲要求
除了现代文阅读要做到的几点外,这部分多了鉴赏、评价、探究等要求。
二、把握文体特征
把握文体特征对于这两类文章的阅读同样重要。比如散文,赏析时就要弄清各类
散文的特点。叙事散文所记之事一般较为平凡,讲究以小见大,形与神的关系尤其值得注意;写景散文注重情景交融,其中重要的是作者的思想感情融铸于景中的居多;咏物散文最鲜明的特点是托物言志,所托之物大都被赋予了象征意义,因此,我们赏析此类散文,必须尽可能地体味象征手法,理解其深层含义。又如在小说复习中,我们要求学生牢记小说三要素,以及由此延伸出各大要素的作用,这样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就能有理可依。
三、归纳解题方法
1、对于在练习、考试中常见的题型,我们进行了归纳,分析答题思路,答题方向。
比如在解读传记类文本时,常遇到一种题型:次要人物的描写对传主所起的作用。在分析中让学生明确次要人物是为塑造传主形象服务的。大致有两种情况:一是对比,反面衬托传主形象,一般是对同一事件二者间存在不同的看法。二是烘托传主形象。答题时可先分清是哪一种情况,然后再结合具体的文章,组织语言进行回答。又如小说阅读中,常遇到一种题型:分析小说环境描写的作用。首先要先分清是自然环境描写,还是社会环境描写,明确它们在小说中起到的一般作用 ,然后结合文章,组织语言进行回答。

2、难点的突破,鉴赏评价、探究题是这部分试题中的难点。鉴赏评价能力、探究能力是阅读能力的较高层级,属于创造思维。对文章的思想内容进行评价鉴赏、探究,就是要求阅读文章后,能够判断文章观点是否正确,认识是否全面,论述是否透彻,感情是否健康,对读者有什么有益的启示,在今天有什么现实意义。要正确评价鉴赏、探究文章的思想内容,关键在于要有正确地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特别是要用唯物辩证的发展的观点、联系的观点、一分为二的观点去看问题,不能片面、孤立、静止地看问题。

鉴赏评价、探究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必须做到这几点:①在文“内”充分挖潜。要对作品本身内容有准确的把握,不仅要把握作品直观显现的内容,而且要弄清作品隐含的内容,这是鉴赏评价的首要工作,其实就是弄清对象。②在文“外”大胆引联。就是围绕作品作相关、相似的引申或联想。有些寓意相对丰富深刻的作品,要联系时代背景、作者情况及其它相关资料,将其置于特定的氛围中才能对其正确认识评价;有些作品只有通过多方引申联想,才能在动态中,在纵横比较中评价它。总之解答这类题目仍然要做到立足文本,切忌以偏概全、求全责备、主观臆断。

以上总结,提供给语文组同仁参考。因时间匆促,不足之处在所难免,欢迎老师们批评指正。
 
 
| 打印本页 | 关闭窗口
Copyright © 福建省长乐高级中学 由福州鑫伟博网络技术支持
地址:吴航街道和平街210-2号 邮政编码:350200 联系电话:28802140